我在荷蘭工作兩年,前後任職了兩家風格各異的荷商,一家是極度傳統的荷蘭大企業,連我荷蘭朋友都說這家公司非常的「荷蘭」,我身邊95%的同事都是荷蘭人,跟我有直接工作關係的更是清一色都是荷蘭人(外國人幾乎都在財務跟研發部門…)。我現在任職的另一家公司也是荷蘭商,但是員工組成有超過40個以上的國籍,我們的部門除了兩個主管之外其他五個人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甚至有時候我會忘記我主管是荷蘭人。雖然兩年的時間並沒有很長,只待過兩家公司可能樣本不算多,但也足夠我累積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職場文化小觀察跟大家分享。
咖啡是最重要的小事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根據2020年最新統計指出,荷蘭70%以上的人每天會喝三杯以上的咖啡(32%表示會喝到5杯以上)。對荷蘭人來說,一家公司的好壞評斷標準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咖啡機設備以及咖啡水準,工作時間的coffee break/coffee chat也很重要。在我上一份任職的公司有一個習慣,就是只要有人去咖啡機取咖啡時,就會問附近所有的人要不要喝咖啡,甚至每個樓層都還找得到咖啡托盤幫大家裝咖啡。我還發生過問到最後忘記誰點了什麼東西,差點以為自己應徵的是咖啡館服務生。
開會準時,分毫不差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在我認識過的兩間荷蘭公司,我都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時間觀念有多好。荷蘭人喜歡事先規劃和預約並照表操課,開會很少遲到,就算有人遲到也會準時開始,五分鐘內沒進到會議室(或上線)就會被其他同事調侃,會議也都能控制在原本規劃的時間內結束。說起來好像是一件不起眼的事,但是我在台灣的職場經驗裡,會議能夠準時開始/結束蠻少見的,經常都要等個15分鐘才有辦法開始,而若是遇到大長官出席,會議超時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而且常常一個拖一個,前一場會議結束不了,後一場會議無法開始。
麻煩請開視訊鏡頭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既然講到開會就說一下另外一個在疫情中才有的無聊小發現,就是荷蘭人對於開視訊鏡頭這件事非常大方,反觀跟亞洲或是台灣人開視訊會議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能不開就不開。我自己一開始其實也太不喜歡開鏡頭,但總是隱約有種同儕壓力,對方也會詢問為什麼你不開鏡頭,曾經因為真的不想開而撒謊騙同事說今天鏡頭怪怪的打不開,不過時間久了習慣之後也會自己默默把鏡頭打開。
私人時間的意思你懂吧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在我任職過的荷蘭公司裡,從來沒有人會在下班時間聯絡,也不會用通訊軟體討論公事(反觀台灣大家就很習慣用Line建立工作群組),如果真的有需要也會額外配發手機和公司號碼,休假時間更是完全找不到人。雖然有公私時間分明之外這個好處,卻也因此很難的同事建立更深一層的關係,不像以前在台灣時常常會跟同事下班後聚餐、唱歌之類的。不管是在極度本土或是國際化的荷蘭公司裡,我都從職場上交到荷蘭朋友微乎其微,下班或休假會相約出去玩的也都只有外國同事們。
午休時間快狠準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荷蘭的午休時間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幾點到幾點,不過習慣上會維持在30分鐘內,而且多數吃的是冷食,如三明治,搭配一杯牛奶(難怪荷蘭人平均身高180+?)。前任公司整棟大樓有2000多名員工,但是只有一個微波爐,排隊的都是亞洲人或其他外國人,每次吃飯都覺得自己是特異份子。另外荷蘭也沒有台灣很常見的午睡,曾經跟一個荷蘭同事聊到台灣辦公室甚至會關燈30分鐘讓大家睡覺時,他流露出一種雖然無法理解但是又有點羨慕的神情。
一週上班四天很正常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在荷蘭一週工作四天的情況非常普遍,尤其是結婚有小孩的人,通常爸爸媽媽兩人會各自固定星期三、星期五不上班在家照顧小孩,其他三天就會交給托兒所。當然薪水也會依照比例縮水,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托兒所不便宜,一方面是因為荷蘭人重視家庭更甚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這裡所得稅太高了,上班四天或五天實際所得差異不大,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公司能夠理解並支持員工這樣的決定。
溝通直接不拖泥帶水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對於荷蘭人講話直接的溝通風格,大家都應該聽到膩了吧。荷蘭人在自己不同意的事情或作法上會據理力爭、質疑到底,會當著你的面告訴你你週末剪得頭髮真難看,會在信件裡質問對方為什麼用這種令人無法接受的做事方法。在我看來根本是挑釁,但實則只是為了透過更有效的溝通達成目的。雖然說可能是個優點,但我總覺得凡事過猶不及,尤其是看到荷蘭同事以直接而感到自豪時,總覺得少了點人情味啊。
切入正題前總要先寒暄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雖然說荷蘭人的溝通風格很直接,但他們在切入正題之前總是喜歡寒暄一番。他們喜歡談論的話題大概有「你今天過得如何?」「你週末過得如何?」「你週末有什麼計畫?」「今天的天氣真好啊」。荷蘭室友也說常看到我跟我另一個中國室友在客廳或廚房說話時,好像一下就會切入正題,對他來說感覺很突兀。我有一個俄羅斯同事說有一次她只是單純找另一個荷蘭同事攀談,結果那個荷蘭同事跟她閒聊完之後接著問她:「所以你找我有什麼事嗎?」,彷彿這樣的談話模式已經是一個標準流程了。
你今天心情好嗎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原本我以為這樣的習慣只有我前東家有,所以本來沒有打算寫出來,但是前幾天跟朋友聊天時發現他們在各自不同的公司也有相似的文化,那就是每週的例行會議中每個人都要輪流在會議上分享自己的「心情指標」,只需分享好/普通/差即可,當然你想講更多也可以。主管的說法是,透過這樣的心情分享可以更知道怎麼跟同事相處,如果知道同事心情不好,就自然而然會多一點體諒。之前就曾遇過一個同事表示他心情指標是紅色(差),但他不想說原因,後來過了幾個月他心情平復一些之後才告訴我們當時他正在經歷離婚手續。這種時候就覺得這樣的機制蠻體貼的,提供一個讓同事分享的契機,畢竟即使有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消息/壞消息沒有適當的時機也說不口。
可不可以不喝酒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職場文化之一,就是沒有喝(勸)酒文化。雖然荷蘭人也愛喝酒,但是他們不會逼別人喝酒。在荷蘭0.00%的無酒精啤酒/紅酒/氣泡酒也很常見,讓不喝酒的人也可以融入聚會的氣氛。在台灣會喝酒這件事就相對比較重要,不管是做生意還是跟主管喝,總是要會喝幾杯比較好拉近距離談事情。我自己曾經在台灣應酬場合上遇過很老套的:「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也看過有人因為不喝酒而錯過升遷機會的例子。
雙重身分開副本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可能是因為不太加班、私人時間比較多,荷蘭人發展斜槓的情況也比較常見。我曾經有個主管在本職上是供應鏈專業,但他也是個林布蘭狂熱份子,甚至因此寫專欄、出書。有同事平常是業務,假日去當導遊,導覽他出生成長的城市;另一個同事平常管物流,下班則化身成為音樂家,做樂器教學和組樂團表演;人資除了做招募,其他時間是一對一健身教練和飲食顧問。可以在不同身份之間轉換,日子也似乎比較有趣些,也不會只從工作獲得成就感,不過在台灣相對長工時的狀況下,多數人下班之後應該就累得什麼都沒辦法做了。
階級意識不明顯
(圖片來源: vecteezy.com)
說說兩個我親身經歷的故事:第一個是我大學畢業後在台灣第一次求職,當時最後一關面試跟一個英文名叫做James的副總相談甚歡,回家後不忘禮貌地根據收到的名片寫信感謝James撥冗跟我面談。後來進公司報到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家公司都是以職位相稱,根本沒有人敢直呼副總名字!而且公司內只要主管升職命令一生效,所有人都要立馬改稱謂。我曾經因為私下直接稱呼主管名字而被另一個小主管糾正。
另外一個故事發生在我到荷蘭的第一份工作,我跟一群同事剛吃完午餐回到我們的工作樓層,依照慣例前往咖啡機喝一杯咖啡。此時我們部門的Director走過來也排進咖啡機的隊伍裡,正好在他前面三個人都是亞洲臉孔,他就開玩笑說:「如果我現在在亞洲的話應該就可以不用排隊使用咖啡機了。」我忍不住回他:「要是你在亞洲根本不需要站在這裏,會有人幫你準備好拿到你辦公室。」 而不管是誰都可以走進Director辦公室閒聊、趁他不在時使用他的辦公室當作會議室,或是跟他約個半小時一起喝杯咖啡。整體來說,在荷蘭很少人在乎你的職位跟頭銜,而對你這個人本身、你做的事情、你的喜好、你的想法而感興趣。
☕Have a 30 mins coffee chat with me!☕
小時候,我沒想過自己會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自己一個人獨自旅行,在海外生活、工作。如果你覺得我可以幫到你,我願意在週末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跟你線上分享我的經驗。每週末我會開放兩小時,共八個名額。希望有興趣的人能夠理解我的時間有限也有價,可以不吝請我喝杯咖啡,因此我會酌收台幣250元或7歐元。(點此預約)
探索更多來自 Oceane x Good Days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