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Cole Nussbaumer Knaflic

Google前人力分析團隊總監、最強簡報講師、暢銷作家、人氣部落格主

  柯爾擅長以高效率展示量化資訊,用資料說出豐富的故事,而且還將她的簡報專長撰寫成部落格。她開設的工作坊與簡報廣受好評,學員包括了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士、公司與慈善組織。


身為一個資料視覺化工作者以及資料分析師,每天我都需要用資料說故事給別人聽。從書中我發現了很多以前自己在設計簡報以及動線時沒有想過的小細節,也實際運用在我現在的工作上,並更有意識的去思考每一個呈現方式。本文整理其中幾章內容我覺得比較乾貨的部分跟大家分享,分為三大部分:選對視覺元素吸引聽眾注意力,以及拔除會干擾閱讀的雜訊

一、選對視覺元素

數據少用文字,熱區圖取代表格

數據少的時候,不需要非得用圖表,可以用純文字更直接。

表格是用來閱讀的,因此盡量少用在簡報中,避免聽者迷失在表中。如果有使用的必用,以格式簡潔為原則,並建議使用熱區圖(Heatmap)取代單純的表格。

常用圖表

  • 點型圖: 看兩者之間的關係
  • 線型圖: 看連續資料的關聯
  • 長條圖: 比大小
  • 區域圖: 看差異

書中針對各圖表有更詳細的介紹和實例,在此就不贅述了。

避免使用的圖表

圓餅圖/環圈圖

圓餅圖比較的是「角度」,而環圈圖比較的是「弧度」,在視覺上都不是非常直觀。圓餅圖展示各部分數值組成,但若在數值相近時使用很難判斷,即使數值不相近也很拿比較差異多寡,比較建議的替代性圖表是長條圖(Bar chart)。如果想表達某一部分組成占比極大,圓餅圖仍然是很好的呈現方式,但也要注意組成項目不要過多,導致資訊混亂又無法閱讀。

3D立體圖

避免使用的原因很簡單,圖表立體呈現的角度造成視覺效果有落差,較靠近的部分視覺效果較大,而後面的部分看起來較小,如果搭配圓餅圖使用,很容易誤導聽眾。

雙Y軸

聽眾需要花時間去判斷哪個資料是要對應到左邊或是右邊的的軸,因此建議直接將數值標示在圖上,或是將兩組資料分為上下兩層呈現。

避免使用的圖表

二、如何吸引注意力

什麼是前注意特徵

大腦內的不同區域,會因為求生而觀察周遭環境,自動搜集視野內的「基本特徵」(顏色、形狀、運動)。這段過程發生在知覺處理的早期,所以無法察覺。運用在簡報上,可以在聽眾產生意識前就吸引到他們的目光,看到我們希望他們看到的資訊。

無/有前注意特徵

三個重要的前注意特徵

  1. 大小: 相對大小決定重要性。
  2. 顏色: 使用上要適量,勿七彩繽紛;整份報告中同一類型、地區的顏色要一致;考量到色盲以及文化差異,避免使用紅綠而改用橘藍搭配。
  3. 頁面位置: 人的閱讀方式「之」字型,可以依此擺放重要訊息的位置。

實際運用前注意特徵於簡報

三、拔除雜訊干擾

什麼是雜訊

佔空間且無法協助理解的視覺元素。圖表讓人覺得複雜,聽眾就有可能決定不要多花時間與心血理解內容,我們便因此喪失了與聽眾溝通交流的能力。

利用格式塔的視覺法則判斷雜訊

  • 相近: 距離相近的物體屬於同一類,實務上可使用間距來達到此效果。
  • 相似: 顏色、形狀、大小、方向為同一類。
  • 環繞: 被包圍在一起的屬於同一類,使用不同顏色的網底或框線。
  • 封閉: 人腦會自動補足缺少的資訊,例如虛線的圓仍然會被解讀為一個圓,實務上圖表的邊框就算不存在也可以。
  • 連續: 與封閉類似,當事物不存在連續性時,人腦會自動補足。
  • 連結: 相連的物體屬於同一群體,以折線圖為例。

除此之外,書中建議避免使用斜體,根據研究閱讀旋轉45度的文字平均比閱讀一般文字慢了52%。

消除雜訊前/消除雜訊後

持續精進自己的視覺化能力

選擇一個工具摸到熟透

很多人都會問說,想要學習資料視覺化應該要學哪一個工具?Excel, Power BI, Tableau, R, Python?其實不管什麼工具,只要選定一個學到專精都可以呈現很好的視覺效果。以目前業界來說,最廣泛運用的還是Excel,而Power BI或Tableau,如果公司本身沒在使用、沒有實際案例,學起來沒地方發揮挺可惜的,邊用邊學是最有效的方式。

重複修正並尋求意見

建議一開始使用紙張做呈現方式的發想,不要馬上使用投影片或圖表建立,使用白紙在編排和靈感上會比較自由。另一個建議是對自己的作品運用AB test,也就是可以試著做出不同的版本來比較哪一個版本的視覺效果更優。

從他人身上找靈感

多看、多模仿,找出自己覺得優秀的視覺化例子,並分析為什麼這樣處理的效果很好,進一步思考怎麼運用在其他方面。即使是爛圖表,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圖表製作有哪些禁忌,該怎麼改善,作者推薦了一個爛圖表網站(WTF visualizations),偶爾進去看看別人怎麼搞砸蠻舒壓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