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不是想轉職才該丟履歷:我怎麼觀察求職趨勢?
每年,我都會丟履歷,就算我沒打算換工作。透過這個方式,每年我都會定期更新履歷、觀察回應,讓自己與市場保持對話狀態。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看待職場行情、如何試水溫,以及為什麼「不準備轉職,也應該為未來預留彈性」。
每年,我都會丟履歷,就算我沒打算換工作。透過這個方式,每年我都會定期更新履歷、觀察回應,讓自己與市場保持對話狀態。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看待職場行情、如何試水溫,以及為什麼「不準備轉職,也應該為未來預留彈性」。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很渴望自由。但同時,我也是一個極度需要安全感的人。這也意味著,我並不會因為不喜歡企業體制就立刻離職或創業,而是選擇試著在體制內,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平衡。也是因為來到荷蘭,我才第一次看見「自由工作」的樣子,來荷蘭工作之後,我才知道,原來職場也可以有不同的樣貌。
前陣子第一次露臉在YouTube上(Sinya & Peii 荷蘭出走鐘),聊了我目前身為商業分析師的工作內容和任職公司,台灣和荷蘭兩者的文化差異,同樣在荷蘭住了許久的我們也交流了對於未來的規劃,是不是會想離開荷蘭等等。心血來潮想說可以把影片內容整理成文字檔,讓大家可以搭配服用。
最近因公司部門擴編而積極招募Business Analyst,最後一關由我和部門主管進行,總共兩個小時,一小時讓面試者準備business case,第二個小時跟我們呈現企業案例的分析結果。想趁著這次機會分享一些我自己在面試中看到的東西,也希望這些想法可以幫到未來想走上這條路的人。
如果你問我,我快要30歲了,該不該在這之前出國?我覺得答案很個人,比起年紀更多的是心態以及有沒有放棄更多的勇氣。但如果以實務上來說,30歲的確會造成申請荷蘭工作簽證上的影響,申請門檻會有差別(也有破解方法)。
做了一年才發現我不喜歡demand planner,光工作內容就和我過往經驗有很大不同。以前工作多以專案為主,有長期的規劃和目標;然而做demand planner,工作內容較為固定、目標較短期,對我來說不容易產生成就感,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以前的工作模式。雖然繞了一圈,但也因此才了解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也才走上分析這條路。
數據分析領域可分成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資料工程師(data engineer)、資料分析師(data analyst)以及商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這些人的工作涵蓋資料收集、清理、分析、視覺化、洞察,溝通以協助企業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
如果對職場感到不滿,你有當面提出改善的勇氣嗎? 今天組內在開retro(回顧會議)的時候,我們部門的新主管(雖說他是新主管,但也獨自帶領我們團隊將近一年的時間了)突然說,對於上週五的sprint planning會議他感到很抱歉,他應該可以 …
身為一個資料視覺化工作者以及資料分析師,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從書中我發現了很多以前自己在設計簡報以及動線時沒有想過的小細節,也實際運用在我現在的工作上。本文整理其中幾章內容我覺得比較乾貨的部分跟大家分享,分為三大部分:選對視覺元素、吸引聽眾注意力,以及拔除會干擾閱讀的雜訊。
我在荷蘭工作兩年,前後任職了兩家荷商,一家是極度傳統的荷蘭大企業;另一家則相對國際化,員工組成有超過40個以上的國籍。雖然兩年的時間並沒有很長,兩家公司樣本不多,但也足夠我累積一些個人覺得有趣的職場文化小觀察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