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知道自己不想進企業,只是裝作不知道
這幾年在職場待得越來越久,身邊的朋友們也紛紛升上管理職。
我在公司的表現一直都非常好,但對於「管理別人」這件事,我始終提不起太大興趣。
我大學念的是企管系,曾經也認為進入知名企業、擁有響亮的頭銜,是我想追求的人生。
還記得大學時,一位在外商科技業擔任總經理的學姐來分享經驗,
那天她站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樣子,我一度以為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我後來才發現,我想要的不是那樣的「成功」
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知名科技業擔任 PM,聽起來體面,但我不到三個月就離職了。
我還記得那時的主管,是從另一間更大的科技公司跳槽過來的。
我問他為什麼離職,他說:
「前一份工作太累了。我每天做到半夜一兩點,七八點又要到公司。
有一次半夜騎車回家出車禍,沒去醫院,自己把車牽起來就回家,隔天照常上班,因為不能讓產品開發延期。」
那一刻,我只想著:「也太慘了吧,我不想要那樣的生活。」
位階與體制的侷限
第二份工作,我到了企業內部擔任幕僚,必須長時間和總經理、甚至董事長等高階主管共事。
我看見那些總經理平常在部門裡呼風喚雨、意氣風發,
但一旦到了董事長面前,哪怕職銜再響亮,也只能低聲下氣、事事妥協。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即使爬到那個位子,仍然逃不開某種權力的不對等。
那好像,也不是我想成為的樣子。
在當時的我我眼中,企業的階層像是層層剝削的金字塔,每個人都被壓縮成某種特定模樣,趨於一致。
最後,即使你再努力,也可能只是被取代的那一顆螺絲釘。
你在企業中的價值,往往取決於你的上司;你永遠都會有上司,而那位上司隨時可以換人。
我開始發現,在體制內我很難找到「我想成為的樣子」的人。
雖然也曾遇過幾位讓我敬佩的主管,但那終究是少數。
我真正渴望的,是價值被看見,以及不同的可能性
回頭想想,那場令我憧憬的大學演講,
其實打動我的,並不是學姐的職銜或頭銜,而是她站在台上發光的樣子。
她自信、真誠、願意分享,並且能影響他人。
我渴望的,其實是那樣的狀態:自己的價值被看見,自己有選擇、有空間,能走出一條不那麼標準化的路。
我並不是說大企業不好,而是想強調,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的我,擁有自由與安全感共存的平衡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很渴望自由。但同時,我也是一個極度需要安全感的人。
這也意味著,我並不會因為不喜歡企業體制就立刻離職或創業,
而是選擇試著在體制內,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平衡。
這就是我目前能給自己的回答。
也是因為來到荷蘭,我才第一次看見「自由工作」的樣子,
來荷蘭工作之後,我才知道,原來職場也可以有不同的樣貌。
現在的我,有穩定的收入與生活條件,主管信任我,
請假不必說明理由,也有餘裕在下班時間去探索興趣、經營副業。
原來我想要的自由,是一種不被逼迫、不用壓抑、不需要討好任何人也能被看見的狀態。
在追求成功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想要什麼?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鼓勵離職,也不是要否定企業的價值。
但也許在盲目追尋世人所定義的成功之前,我們都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你現在努力奔跑的方向,是你真正想走的路嗎?
認識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並找到適合自己、能讓自己發光的環境和位置,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若你正在思考人生的下一步,或正在歷經求職、轉職,歡迎預約30分鐘職涯諮詢,讓我陪你釐清方向。
也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不定期分享海外生活與職涯。
☕Have a 30 mins coffee chat with me!☕
小時候,我沒想過自己會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自己一個人獨自旅行,在海外生活、工作。如果你覺得我可以幫到你,我願意在週末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跟你線上分享我的經驗。每週末我會開放兩小時,共八個名額。希望有興趣的人能夠理解我的時間有限也有價,可以不吝請我喝杯咖啡,因此我會酌收台幣250元或7歐元。(點此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