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劉揚銘

搞不好每個人的生涯都應該「自由」一兩次,
花幾年時間為自己而活,
才是未來職涯的常態吧。

我該上班還是自由工作?
我也想自由接案,但我要做什麼?案子要從哪裡來?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作者的文章,好奇之下花了兩個半天的時間把這本《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看完了,雖然我自己不是自由工作者,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透過作者平易近人的文筆而感受到走在這條路上大概是怎樣的風景。作者沒有天花亂墜地吹捧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美好,而是很樸實地描述自己是如何從一個上班族轉變為自由工作者,並提供一些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會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也分享他的焦慮和不安。

書籍架構大致分為作者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背景脈絡、自由工作者的實戰經驗、成為自由工作者的優劣,以及對於工作的反思。最後附錄還有個小彩蛋,講述出版業和文字工的實際市場狀況。書中有提到很多自由工作者會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例如:時間管理、記帳、報價、合約、如何接案、如何拒絕等等。在此不贅述,但對於剛起步或是正在觀望的人應該會蠻有幫助,也對於自由工作者的日常更有概念。

回歸問題的核心,人為什麼要工作?

作者不把自己定義為人生勝利組,而是職場邊緣人,在熱愛的出版業工作了七年後燃燒殆盡而離職,在無所事事的一年內懷念起工作,從而開始思考工作對於他的意義是什麼。

離職後,才發現上班時始終無法擺脫焦慮,是因為在永遠不可能滿意的職位上,尋求熱愛是不可能的,這些令人不滿意的部分,造成「工作」和「自我實現」逐漸分裂,所以才會每到夜深人靜,開始懷疑「真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出社會之後,陸陸續續也換了幾個工作,曾經對於工作也有憧憬和幻想,也從台灣到海外職場闖蕩,彷彿是相親般地試圖找出傳說中屬於自己的那個命定的職涯。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不管工作內容、環境、待遇、職稱,總是會有一種無力感,也常常會想,難道這輩子就這樣了嗎?有時候看著自己的主管,會想著,自己想要成為那樣子的人嗎?或許是這樣的疑問,讓我又開始思考工作和人生的意義。

說到上班,總是人去符合職位的要求,把我們原本奇怪的形狀塞進方方正正的外況,身處職場當然不可能完全舒服,但,有沒有可能換個角度,從自己原本奇怪的形狀延伸,慢慢長出各種不同工作,拼湊出收入呢?

工作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你有選擇

所謂的「工作」,可能是我們對其他人產生的幫助,或者說得偉大一點,是對社會的貢獻。也因此,一個人的工作(我做什麼來養活自己)漸漸變成一種身份,讓別人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是誰。既然我們每天所做的事,就是工作,工作代表我們活下去的方法,以及我們是誰,那麼,我又怎麼能把「工作」交給別人決定,不好好思考要成為怎樣的人呢?

作者本身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平均工時約4-5小時,每年工作時間約七個月,年薪約33-45萬之間。談不上大富大貴,但這樣的結果是作者在思考自己理想生活/工作的樣貌以及取捨過後的結果。或許收入在旁人眼裡不算優渥,但是沒有車貸、房貸,不需要扶養孩子的狀況這樣的收入已經足以生活、旅遊、學習和陪伴家人。選擇賺取最低生活需求的必須收入後就不再工作,而把時間花在其他更重要的地方。

在火車的主流中選擇不搭車

這本書另外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在心態上不會過度正面積極、不會強行突破,也不會自怨自艾,能用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個社會所給予的框架。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滿有趣也蠻勇敢的想法,因為我們總是被教育著遵從社會體制,在體制中競爭,追求更好的企業、更好的薪水、更好的職稱,但如果可能,是否能夠直接認輸,另闢蹊徑?

如果有人問,沒有職位、沒有薪水,沒有被社會價值認同的地位,難道不辛苦嗎?錯過火車時,只有在你追著它跑的時候,才會覺得痛苦,如果根本就不需要搭上車,錯過和沒錯過並沒有分別。我只需要搭上用優雅的腳步走進車站的火車,即使沒車,用走路也沒問題。在社會價值的競爭中,直接認輸就好,認輸之後反而更能找出和別人不同的目標,走自己的路。

結語

自由工作者這個身份或許聽起來很自由,但其終究是一種選擇,而每個選擇都將伴隨著某種程度的代價,當脫離「正規」的職涯體制,隻身一人面對這個社會時,是否還能堅定地走在這條道路上,永遠是第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這本書,分享給剛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希望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你/妳。

請支持創作有價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希望你能花點時間按5下拍手/Like鼓勵我
以Google或Facebook帳號註冊成為『讚賞公民』,完全免費。謝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