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都會丟履歷,就算我沒打算換工作。
透過這個方式,每年我都會定期更新履歷、觀察回應,讓自己與市場保持對話狀態。
這篇文章分享我如何看待職場行情、如何試水溫,以及為什麼「不準備轉職,也應該為未來預留彈性」。
我每年都會丟履歷(即使沒打算離職)
前陣子在進行 Coffee Chat 的時候,對方目前住在台灣,想找荷蘭的工作。
他問了我一些最近求職市場的狀況。
我跟他說,去年其實市場有點冷淡,雖然年底出現一波回溫,但今年第一季回應又變少。
不過最近這一兩週,感覺又好了一些。
他問我:「你是怎麼知道市場變化的?」
觀察市場的方式:面試
其實,即使我在同一家公司已經四年,我仍然會定期投履歷,主動「試水溫」,觀察市場的反應。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我希望持續知道:
- 了解目前的市場需求與趨勢
- 評估自己的價值在什麼位置
- 看清楚自己與市場之間的落差
- 保持職涯的彈性與敏感度
面試有時比 offer 更有價值
因為這樣多方嘗試,除了荷蘭本地的工作面試之外,我也收到了一些來自泰國與馬來西亞的面試邀請。
雖然我並沒有特別想去東南亞工作,但我覺得這些面試本身很有趣,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聊聊也無傷大雅,也能夠收集一些面試題庫,當作練習。
甚至有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你的背景,可以吸引到某些出乎意料的職位召募者。
求職市場的溫度其實都有跡可循
除了投遞履歷的「實測」之外,我也會觀察身邊朋友的狀況、收到的 offer、薪資範圍,還有各大公司最近的裁員或職缺凍結。這些資訊加總起來,大概就能對市場的溫度有一點感覺。
- 身邊朋友最近的轉職狀況
- 薪資範圍變化
- 各大企業的裁員/凍結消息
- 招募速度是否加快或延後
我有個諮詢對象從今年一月開始投履歷,原本都無消無息,直到最近這一兩周突然收到了Netflix、Booking.com歐洲總部以及其他公司的面試邀請;去年年底,我身邊也有好幾個朋友成功換工作,這些都是線索。
與其等不得不改變,不如提早準備
市場觀察這件事,不應該只在你準備離職的時候才做。
因為那時候,你往往沒有太多選擇。你會著急、焦慮,也更容易做出妥協。
與其如此,不如平時就建立對外部環境的敏感度,讓自己有更多選擇的空間,也更能掌握轉變的節奏。
找工作其實就像健檢。你可以不急著換,但還是值得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況,是否健康。
如果你也在思考下一步,想了解海外求職、或只是單純想聊聊現在的工作狀態,歡迎預約 Coffee Chat。
我也會透過電子報不定期分享關於工作與職涯的觀察,如果有興趣的話,歡迎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