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
這棟公寓的四百四十戶裡面,一定有好幾百個沉睡的胎兒。
就如同東京的本質就是孤獨,高塔住宅的本質,或許也是孤獨——
名校畢業、在一流企業就職,時髦講究的穿搭、住在市中心高級住宅區……
擁有令人豔羨的一切後,不是應該要幸福才對嗎?
如果沒有來東京,我會不會比較幸福……?
知道這本《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是從其他書裡作者提到的,看過之後就一直放在心上,但是沒有出電子版,因此趁著朋友從台灣來玩,請朋友幫我帶紙本書過來。
關於本書
《從這房間永遠看不見東京鐵塔》收錄了20個跟東京有關的短篇小說,作者麻布競馬場於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在網路上以「麻布競馬場」之名發表小說。筆名由來是將生活在東京的人比喻為賽馬,看似自在奔馳卻只能跑在固定的路線上,被鞭子驅使著競賽。
書中這些人在某個時候和東京產生交集、受影響,或許在東京成長、求學、求職。從一開始想像自己有無限可能,到最後被現實打擊、受傷,認清自己的格格不入,在東京這個閃閃發亮的城市裡,長成了一個平凡的小零件。
融不進的城市,回不去的家鄉
其中有一個短篇講到主角原本住在東京,小時候跟著家人搬到大阪,覺得大阪就是個偽裝成城市的鄉下,覺得大阪的口音很「不標準」,盡力想保持自己的東京口音,也在申請大學時選擇了東京的學校。但回到東京的他一開口卻被當作是大阪人,因為受到大阪影響的口音,在東京人看來就是個想模仿東京人卻藏不出大阪口音的鄉下人。
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回想自己的人生,我也是在十歲時,從南部一個鄉下到不行的地方搬到台北。儘管我已經習慣用台北的步伐和速度,過得像個台北人,在西門町逛街、在中山區喝咖啡、在信義區工作。過了十幾年,久到我待在台北的日子已經比南部還長,我仍然覺得自己的鄉下氣息揮散不去,始終無法真正的成為台北人。
但我也很難說服自己是台南人,因為對於家鄉,我其實一無所知。剛搬到台北的我,融入不了台北的環境,很期待回台南和舊朋友見面,但一交談時卻發現自己跟他們不太一樣,我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用台語說話,因為在台北用台語交談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隨著時間我的台語聽起來也變得殘破不堪。
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屬於哪裡?
雖然我已經不再糾結,但曾經有一陣子當別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時,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回答。在這本書裡,我終於感覺自己被理解
我曾經試圖和別人聊過這個問題,但身邊的人覺得我很誇張,台灣這麼小,台北跟台南有差這麼多嗎?又不是台灣跟美國這樣的差距,怎麼會有身分認同的問題。但就是因為這樣太細微、難以向他人述說的差異,像卡在喉嚨裡的魚刺,拔不出來又吞不下去,成為我童年時期無法忽視、隱隱作痛的存在。
幸福的真相,真的在城市裡嗎?
我想,台北、東京、紐約,這類的地方一定有種魔力,讓人覺得所有美好的東西都在那裡,到了那樣的地方就能變得無所不能、獲得幸福,畢竟是那樣的大城市啊。但最後,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我們想追求的東西,其實根本不在那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