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到死亡,從個人到社會,生活中充滿了大小儀式,現在也有人在追求「儀式感」,但什麼是儀式?儀式這種看似無意義的行為為什麼重要?又是怎麼影響我們的?《儀式的科學》作者在書中分析儀式是如何透過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研究,影響個人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
什麼是儀式?
儀式是一種具有特定形式和步驟的行為模式,有正式的(如婚禮、畢業典禮)或非正式的(如個人的晨間例行程序)。往往帶有象徵意義,並在特定的時間、場合進行。進行的方式通常沒有明確的目的或是和他們宣稱的目標沒有太大的關聯。
人類怎麼發展出儀式?
人類擅於模仿,我們比其他動物更仰賴文化和知識,透過模仿身邊的人來達到某種目的,即使我們並不完全理解行為的意義,於是我們也無意間創造和傳承了儀式;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透過建立集體經驗與象徵意義的共享系統,儀式有助於協調思想和記憶,讓一群人成為單一有機體,形成凝聚和歸屬。
人為什麼會需要儀式?
在我們的演化機制中,仍有部分難以直接適應的挑戰,儀式能作為幫助我們克服那些挑戰的心理工具,處理壓力、焦慮和生命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具危險和不可控的領域,例如面對戰爭、疾病、愛情、災難,或是面臨人生重大轉折,像是出生、結婚、死亡等身分轉變的不確定性,都能見到大量儀式。
儀式如何產生實際效果?
如上所述,當面對生活的不可控和不確定時,儀式的重複步驟和可預測結果有錨定的功能,幫助我們緩解秩序焦慮。另一方面,進行儀式所需的經歷和承諾也能鍛鍊紀律,增強自我控制的信心和力量。最後,透過象徵意義將個人與更大的目標聯繫在一起,創造生命的意義感。
為什麼有些儀式伴隨著痛苦?
某些人會更極端的形式進行儀式,例如讓身體陷於痛苦之中(冷水澡、踏火、穿刺身體等)。這種高強度儀式,伴隨著情緒喚醒、身體疼痛、體力耗竭等,會讓大腦產生血清素和多巴胺,達到降低疼痛、改善睡眠,減少憂鬱和寂寞感的效果。而共同付出「高昂成本代價」的感受也會讓群體因為一起經歷了挑戰而更有緊密感。
最終,人類其實並非單純追求快樂的生物,我們自主選擇折磨以追求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有人選擇在惡劣的環境中進行登山等極限運動,有人選擇犧牲睡眠生養後代成為父母,有些事雖然令人感到不悅,卻是構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書名|儀式的科學
作者|迪米崔席加拉塔斯
譯者|謝雯伃
出版社|鷹出版
類型|人文社科
探索更多來自 Oceane x Good Days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