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一場聚會,大家聊到住在荷蘭的心情,發現不管是剛來的人還是已經居住超過十年的人,都會被「無法融入」的感覺所困。常見的說法是:「荷蘭是一個很包容且友善的國家,人民英文水準也很高,但我仍然覺得融入不了這個社會,即使我已經很努力在學習荷蘭文。」

後來我跟另一個朋友私底下聊天,講到未來的規劃不排除去其他國家發展,像是新加坡或是日本。一提到日本,朋友驚訝我怎麼會把日本列入考慮範圍,畢竟日本是一個很難融入的國家。

但是,到底要做到甚麼程度才算是融入呢?難道我在荷蘭就很融入嗎?

我自己的感覺是,「融入」是一個假議題,身為一個異鄉人,你可以藉由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化表現出理解和尊重,但你永遠不可能真正融入。

會有這種感觸,是因為我的家人在美國住了三十多年,具備美國公民,英文溝通也完全沒問題,但是她說在美國待越久,越覺得台灣的環境對她而言很陌生,但是拿著美國身分的她也從來沒有一刻感覺自己是真正的「美國人」,就這樣夾在兩個文化中間,兩邊都沒有歸屬感。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在荷蘭碩士班的同學,她是港裔荷蘭人,屬於移民第二代,母語是荷蘭語、上的是荷蘭學校,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荷蘭人。但是可能因為華人外表,或是父母在家裡給她的文化教育和一般荷蘭人不同,即使在荷蘭出生成長,她仍然覺得自己跟那些典型荷蘭人不同,也因此身邊的朋友多數都是跟她一樣的華裔荷蘭人。

融入這個問題,並不是擁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就可以解決。即使在台灣,大家可能也經歷過在學校想融入某個團體的渴望,或進入職場適應不良的狀況。常有人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我覺得這句話在「融入」上也適用,與其堅持於融入一個需要很努力才能被接受的環境,不如選擇一個願意接受你原本樣子的地方。

如果問我住在荷蘭六年了,應該融入這個國家的吧?的確是考過融入考試了,但我覺得離融入還很遠,我到現在還是無法用荷蘭文對話、還是看不懂足球、還是不太會游泳,也還是無法喜歡荷式三明治。但是我用了六年的時間,在這裏創造了我喜歡的環境、做我喜歡的事情,被喜歡跟這樣的我相處的同事、朋友們圍繞。

不知道大多數人對融入的定義是甚麼?

對我來說,只要找到一個讓我舒服自在的環境,就算很小,圈圈以外的世界我也就不是那麼在乎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