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潛能》是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著作,他指出社會普遍過度強調天賦,卻忽略了後天努力和學習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真正的潛能不在於起點,而在於成長的幅度。這本書探討了如何透過培養性格技能、建立動機結構,以及設計機會系統,幫助個人和組織發掘潛能,超越自我。
一、什麼樣的品格能夠驅動成功
作者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性格的養成與自我調整的能力:
1. 追求不適感、刻意犯錯、踏出舒適圈:有意識地練習「不舒服」,反而能幫助自己成長得更快。
2. 培養主動吸收、追求成長的海綿特質:
- 取得資訊的方式:你是對進入你視野的東西做出反應,還是積極主動地尋求新的知識、技能、觀點?
- 過濾資訊時追求的目標:你是把重點放在自我滿足,還是促進成長?
3. 接受不完美,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很多人會陷在裹足不前與過度努力之間的兩極,找到恰到好處的挑戰,是持續前進的關鍵。
二、如何創造一個讓自己維持動力的鷹架
這一部分談的是:不是靠意志力,
- 把日常練習變成讓自己上癮的遊戲,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 卡關不表示你不夠好,而是該換方法、改變路線。
- 別人不能替你找到最適合的方法,他們可以說他們是怎麼做的,但那不代表也適用於你。
- 偶爾繞道而行是有幫助的:研究顯示,當人有一個與工作無關、但能投入其中的嗜好,反而會提高職場表現。
三、設計一個可擴大機會的系統
格蘭特指出,現行的學校與企業徵選系統,往往只會篩選出「優秀人才」,而非那些「正邁向卓越」的人。這讓許多人被低估,也錯失了展現潛能的機會。
他分別從三個面向探討:
- 如何設計能激發學生潛能的教學方式,並以芬蘭為例。
- 如何建立發揮團隊潛能的領導文化,關鍵不是最聰明的領導者,而是能看見每個人潛能的那個人。
- 重新思考企業與大學的面試制度:面試應該是一種讓人發揮的場域,而不是考驗或打壓。
我從這本書裡得到的幾個感悟
起點不代表終點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贏在起跑點的人,不一定能堅持得最久。很多有成就的人,在一開始也不一定特別出色,真正拉開距離的,是在過程中是否願意堅持、能否找到讓自己持續成長的動力。我們常常只看到了人們最後的成就,卻忽略了他們「是怎麼走到那裡的」。
專心致志的迷思
很多人以為,成功就等於排除所有分心的事,只專注在一件事上。但作者提出了一個讓我印象很深的觀點:偶爾繞道而行、
這讓我想到台灣的教育環境——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有學音樂、跳舞、參加社團,但隨著年級升高,音樂課、體育課被考試取代,才藝被要求停掉,只能全力讀書,但長時間的讀書並不一定會帶來更好的表現。
成功方法無法複製
這也是書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你可以問別人他們是怎麼做的,
我們每個人的環境、條件、機緣都不同,沒有人能給出萬用的建議。
唯一能夠持續適用的方式,是不斷學習、反思與自我調整。
潛能是你走多遠,而不是你的起點在哪
《隱性潛能》不是雞湯式的內容,而是用實證研究和真實案例,提醒我們:潛能不是被看到的那一刻才出現,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迷路、繞道中,慢慢被鍛鍊出來的。這本書不只是關於「成長」,更是關於相信自己還可以繼續成長的過程。
覺得自己沒有潛能?
最後我想送你我在這本書裡面看到,很喜歡的一句話:
冒牌者症候群是隱性潛能的徵兆,也就是你覺得別人高估了你,但更有可能的是,你低估了自己。他們看到了你還看不到的隱性潛能。當很多人都相信你時,也許就是你該相信他們的時候了。
這本書適合
- 正在探索如何持續成長的人
- 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沒有天份」的人
- 想幫助團隊、學生、孩子發揮潛能的領導者或教育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或是小額贊助我
我會不定期分享閱讀、創作與生活,也可以在 IG 或 Facebook 上找到我。
📩 訂閱電子報 |📸 Instagram |📘 Facebook |🧋小額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