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探討了完美主義如何影響我們,以及一些具體可執行方案意識並擺脫完美主義的束縛。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總是希望能在各方面都做到最佳狀態,但這樣的追求不僅令人疲倦,也可能反而是阻礙前進的最大原因。想要完美,所以拖延,總是等待完美的場景或時機,而不去行動就永遠無法驗證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
微小行動的成就
完美主義者追求理想,因此所有成功都像是垃圾;不完美主義者接受挫敗和不完美,因此即使是小成就看起來都很巨大。跟微小習慣一樣,選擇一個你絕對不會失敗的活動,並寫下這些小成就,你的潛意識就會更喜歡它,從而不再抗拒。
完美主義者常常因為目標過高而感到挫敗,因為在他們眼中,任何不完美的結果都等同於失敗。然而,不完美主義者明白,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值得慶祝。他們認識到,成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通過設定可實現的小目標,並慶祝每一次的完成,不完美主義者能夠不斷地積累自信和動力。
正確劃清機率與失敗
在統計裡有一句話叫做樣本不具代表性,這指的是我們不能因為某個單一或少量的觀察結果就推斷出整體的趨勢。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犯這個錯誤。比如說,當我們在求職過程中被拒絕了一兩次,許多人就會立刻認為這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或能力不足,並將這些偶然的結果視為個人的失敗。但實際上,這只是樣本不具代表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錯誤判斷。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在找工作,並且投遞了十份履歷,卻只收到了一兩次面試機會。這並不意味著你的能力不足或你不適合這些工作。可能這些公司當時正好不需要新員工,或者他們收到了大量的應聘資料,只能選擇其中幾位進行面試。這樣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你整體求職的成功機會。所以,別將偶然的結果視為失敗。如果某件事是靠機率,就堅持下去,只要不斷地用行動挑戰機率,就可能會成功。
去做一件事本身就是成功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就是把將類比任務轉為二元任務。以進行一場演講為例,類比任務用1-10分去評比,把焦點放在品質、影響、觀感、錯誤,以及整體表現是否接近完美;而二元任務則是成功分為1和0,聚焦在事實有沒有發生。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簡化我們的決策過程,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當我們把任務從類比任務轉變為二元任務時,我們的關注點就會從追求完美轉移到完成任務上。這種轉變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專注於行動本身,而不是糾結於每一個細節。
例如,在準備演講時,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追求完美的表現上,我們可能會因為擔心犯錯而感到焦慮。但是,如果我們把演講看作一個二元任務,那麼我們的目標就變成了“完成演講”,而不是“完美演講”。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加自信地走上講台,享受演講的過程,而不是被恐懼和焦慮所困擾。
通過將類比任務轉為二元任務,我們可以更加輕鬆地採取行動,減少因追求完美而導致的拖延和焦慮。這種方法鼓勵我們專注於行動本身,而不是糾結於結果的完美程度。這對於提高我們的行動力和效率,實現個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